米乐m6网页版在线登录-主页

行业动态

正确认识中国稀土(二)

 三、出口稀土是不是危害了国家的安全?


《保卫战》的口号就是“保卫稀土,就是保卫我们的战略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国家安全”,书中还引用了“华尔街日报”的话,指责中国控制稀土出口“威胁到美国的安全”,还借一位美国的稀土专家的话:“很少有人知道强力磁铁是美国国防库存中所有导弹定向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因素”。美国人这么说完全是为了抹黑中国,稀土磁体在导航和制导方面的应用30多年前就知道了,而且早就用上了,美国用得更早,《保卫战》作者像发现了新大陸似的,把美国专家的古老传说加以延伸,更加危言聳听,说什么“很少有人能想到,那些威胁中国的战机、舰艇、导弹、雷达等关键部位上,都使用着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这些先进武器将完全瘫痪”。幸亏作者“能”想到,否则中国人还蒙在鼓里。不知作者“能不能”再想一想,中国没有向美国出口稀土之前,美国有没有这些先进武器,还有那些没有从中国进口稀土的国家,是不是也没有这些先进武器。凴作者的智力过人,很快会得到答案。下面先说说什么是战略资源。

为什么说稀土是一种战略资源?战略一词的意义,《辞海》中说一是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二是泛指重大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战略资源应该是指一个重大的和对全局有影响的矿产资源,国家应该对它的开采和利用作全局的谋划。如包头白云鄂博稀土、铁、铌共生矿资源,一开始就有国家来谋划,召开全国性会议,集中全国有关专家的意见,制订建设方针,一开始对以铁为主还是以稀土为主开采分歧很大,后来通过讨论集中,国家决定执行“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在选矿、冶金、提取分离等也都有国家统一谋划,组织全国技术力量进行攻关;在应用方面关系到各行各业,所以国家组织了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组织稀土应用展览到全国各地巡回展出,宣传应用稀土的技术和效果,这些都是全局性的谋划,说明我们国家一直把稀土定位为战略资源;另一方面,稀土的每一个重要应用的出现都是带有全局性的影响,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发现氧化铕在红色荧光粉中的应用,使彩色电视技术上过了关,使彩电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美国钼公司一年之内把蒙吞帕斯稀土厂的氧化铕生产能力扩大了几十倍;到1969年美国稀土的69%用于石油裂化催化剂,稀土对美国的石油工业产生了重大影响;1976年美国稀土的60%以上用于钢中,解决了从美国本土到阿拉斯加输油管在零下几十度时的横向断裂问题,促进了稀土在钢中的应用;1983/1984年钕铁硼的出现更是推动了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给电机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这些稀土的应用都是重大的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因此,都把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并保有一定的储备。

战略资源能不能出口?战略资源的范围根据各国情况不尽一样,比如钢铁、石油、煤炭、水泥,算不算;有色金属铝、镁、锂、铜;铅、锌;镍、钴;稀有金属铌、钽、钨、鉬;稀土17种元素,还有稀散稀贵元素等等,哪些算,哪些不算,各国情况,不得而知,各国也不会都对外公布,不管如何,在这些包括战略资源中的任一种,禁止出口的,很少或者没有,只有铀矿、铀产品很多国家是禁止出口的。那中国的稀土出口是不是装备在西方的先进武器上?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说中国禁止出口稀土,西方的先进武器不会瘫痪,基于以下的理由:一是稀土资源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分布,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还有巴西、印度等,储量很大,总和甚至超过中国;二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很长的稀土工业历史,像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的稀土生产甚至可以追述到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技术和装备都还保留一些,要恢复生产特别是小规模生产是不难的。三是稀土在军工中应用的量还比较少,比如书中说的强力磁铁是导弹定位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就是一种陀螺,是导航和制导系统的核心元件,而永磁电机又是陀螺的“心脏”,永磁电机的关键部件是一种特殊构造的稀土磁体环,是一种磁体多极整体环,制造这种环需要高超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美国权位学者到中国来讲学,说这种材料中国做不出来,七机部某单位要求稀土研究院试制,还签订了合同,我们一些科技人员为了替国家争气,刻苦钻研,日夜奋斗,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终于成功了,这种材料不是磁性最强的钕铁硼材料,而是温度系数很低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钐钴磁体,军工使用的材料稳定性比性能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这也是年轻的稀土材料还没有在军工中大量使用的原因。因为用量不大,至今金属钐的价格也不贵,各国的备用足以应付突然的短缺,一种禁止稀土出口使西方先进武器瘫痪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战略资源还不算是战略物资,更不是战略武器,说出口是危害了国家的安全,这是作者从政治、军事的高度作深刻的分析,为了引起社会,各方人士的关注和重视,达到作者主张“禁止稀土出口”的目的,作者感到这样还不够力度,居然挥舞起政治大棒,直接指向稀土行业界人士,书中说:“那些高调鼓吹中国应向西方大量出口稀土的专家学者等等,都是隐藏在稀土行业中的蛀虫,所谓‘庆夫不死,鲁难不已’,不揪出这些蛀虫,中国稀土行业将很难获得一个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文华大革命中,揪的是“牛鬼蛇神”,40多年后,《稀土保卫战》中要揪“稀土蛀虫”,还要置“稀土蛀虫”于死地,所谓“庆夫不死,鲁难未已”,说什么“稀土蛀虫”不死,“中国稀土行业将很难获得一个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所以《保卫战》非得把“蛀虫”们置于死地而后快不可。难道只有“禁止稀土出口”,中国稀土才能有一个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吗?完全是一种是非颠倒、混淆黑白。

如果说出口稀土产品是装备了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危害了国家的安全,那么《保卫战》作者“鼓励稀土新材料和应用器材产品出口”,是不是更直接更快捷地装上了西方的先进武器呢?那对我们国家的国防安全不是危害更大吗?如果那些鼓吹向西方国家出口稀土产品的人是“蛀虫”,那么,鼓吹向西方国家大量出口稀土新材料和应用器材产品的人该是什么呢,《保卫战》作者肯定能给他们定一个更厉害更恰当的“罪名”。

中国出口稀土危害国家的国防安全的说法是危言耸听,荒唐可笑,他们的目的是“禁止稀土出口”,禁止与西方做稀土贸易,把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造就了今天主导世界稀土格局西方世界无不惊恐的稀土大国,尽其所能,说得一无是处:产品是初级原料,技术是低水平,人员是“蛀虫”,利益都给了国外等等。最后还要上升到政治高度,置人于死地。《保卫战》迎合了那些企图全面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人。虽然,《保卫战》改变不了我们稀土行业继续发展的方向,也动摇不了我们稀土人继续前进的决心。不过,《保卫战》一书的观点和看法是非常有害的,作者以夸张的两面手法,迷惑了很多人,许多人受了这本书的影响,甚至不少稀土业内人士,进入对中国稀土正确认识的误区,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这本书,对书中观点要认真的思考,对一些数字要细心推敲和核实,对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要多想一想其非真实性的漏洞,作者要说明什么问题,我们就能看清作者的真实意图,就能更深刻的评述它,我们是用事实说话,让他们在事实面前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我们通过对《保卫战》的评述,进一步建立我们为中国稀土事业奋斗的决心。

四、对“廉价卖了20多年稀土”的说法要商榷

稀土出口价格是《保卫战》一书中用来“保卫稀土”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什么说词都有,说什么“稀土是金,却卖出了萝卜价”,“由于恶性竞争,致使中国稀土卖出了‘土价格’,”“用卖土价廉价卖了20多年稀土”,“这么一种用途广泛、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维生素’,价格却远远偏离其真正价格,一直比萝卜、猪肉还便宜”,“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争相降价以讨好国外”等等。统统归罪于中国稀土企业,这个不公平,谁不想卖个好价钱?什么是“萝卜价”?“土价格”是多少?稀土“黄金价”又是多少?什么才是稀土的真正价格?谁能说清楚,作者也没有说清楚,只是埋怨中国稀土企业让外国人占了便宜。我们平心静气地来讨论这个问题。

1.什么是产品的价格?

价格是由什么来决定?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和客户选购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与产品销路、企业利润、市场竞争密切相关。企业定价要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出发,综合分析产品成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影响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灵活的战略,去制定顾客能够接受的价格。企业定价目标主要有:实现预期利润,市场占有率,适应竞争,维持营业;企业定价的影响因素:一是生产经营方面的因素,包括成本费用、销售数量和资金周转。二是需求竞争方面的因素,包括需求价格弹性、同类产品竞争状况和产品生命周期等。这里没有产品种类,不论是黄金还是白菜,都是根据这些原则制定的企业产品价格。

2.话语权和定价权

现在大家争论的话语权也许就是大家理解的定价权,书中也是“定价权”里说“话语权”,“话语权”里说“定价权”,也就是中国要有稀土定价权,卖什么价要中国说了算,能做到吗?卖不卖,你说了算;买不买,人家说了算。买卖本来是一件合作共赢的事,强行买卖能做成吗?定价权到底掌握在谁手里?我说主要掌握在市场的一只无形手里,交易的双方只能掌握一定的或部分的话语权,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卖方的话语权大些;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买方的话语权大些,重信誉、守合同、讲诚信的一方更好一些。市场经济中的自由贸易,谁都没有绝对的话语权,现今市场上的原油价格从170美元一桶跌至现在的40美元,铁矿石从160美元跌至现在的50美元,谁是推手?谁掌握了话语权?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认为这只无形的手就是市场。不要以为谁可以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独霸天下,要涨就涨,涨多少,我说了算,能做到吗?书中说:“中国稀土在世界定价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根本没有定价权,以最畅销的镨钕金属为例,2008年年初价格在15万元/吨,金融危机一来就跌至10万元/吨以下”,什么是世界定价体系?金融危机一来也能扛住吗?你认为最有话语权的世界铁矿石经营商三巨头,这两年铁矿石价格跌去60%以上,他们的话语权怎么不用啦?世界经济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影响全球经济,反之亦然,大小多少而已,只不过我们没有去注意和发现它们。我认为,我们不要过分的去追求话语权,只要我们尊重市场,认真研究市场规律,重信誉,守合同,我们就能取得市场更多的话语权。实际上从2006年~2010年稀土价格平稳上升,价格上涨了1~2倍,我们已经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了,什么事都不能操之过急,要顺势而为。

3.什么是稀土的真正价格和合理价格?

前面已经说了企业产品的定价原则,把企业的利润目标定在合理的区间所确定的价格,就是稀土真正的价格,稀土不能卖成“黄金价”,也不能卖成“白菜价”,稀土卖的就是“稀土价”,几年前稀土价格疯狂的时候,我看到电视里浙江有个人大声讲“稀土就要卖成黄金价”,他非常支持当时稀土价格的所谓“恢复性上涨”,我笑了一下,我说“这么高了,还有人去买吗?”,过了些天,我们单位一个下海的同志告诉我:“我上半年挣了上千万元”,我说:“乖乖隆滴咚,你把一辈子的钱都挣回来了”,那么高的价格,还真有人敢买,也就是像接了股票的最后一棒,可接了金属钕最后一棒(180万元/吨)的恐怕永远也解不了套。最近,我看了《保卫战》一书,还真大跌眼镜,真有人用黄金价买了金属钕,这可不是故事,也许是一件真事?按说《保卫战》一书不应该有假。《保卫战》第92页是这么写的:“以氧化钕为例,中国出口到日本的时候是20多万元/吨,到日本提纯成金属钕后再卖回中国,一公斤就要20多万元,前后价差1000倍”,大家听到过吗?200多元1克的金属钕,可不就是当时的黄金价么,你们信吗?反正我是不信,要么有人拿回扣了。

我们再回到稀土的价格上来,刚才说的是真正价格,现在我想再谈谈什么是稀土的合理价格,方毅同志七下包头抓稀土,几次会议上他都要求降低成本,前处理有五大工艺,被称为“五朵金花”,他要求各个工艺把氯化稀土成本降到每吨3000元以下,结果过了一、二年,都达到了,有的降到2800元。他还多次讲要提倡“薄利多销”,为什么呢,他说:稀土规模很小,要让大家都来用,这个产业才能做大,对国家来说,应用可以创造更大的效益,比稀土产品可能要高十倍或百倍的效益,这样,我们的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我认为方毅的话是有道理的,因此,比较合理的稀土价格应该是能促进稀土产业链全面发展的价格,我认为稀土产品的市场价格应以在利润目标区间的中枢线附近或下方为宜,而且要相对稳定,总之,稀土产品的市场价格稍低一点为好,有下面几点好处或作用:一是可以抑制企业盯住稀土原料资源分配的兴趣,可积极引导企业向稀土新材料和应用方向发展;二是减少过度开采,非法开采,盗采和乱采。三是可以减少走私和偷运;四是国外稀土生产企业难以恢复,我国可以继续保持主导世界稀土市场,价格高了,国外稀土产能很快释放出来,中国将很快失去海外市场,失去的不仅仅是稀土产品市场,更严重的是占我国出口大比重的新材料和应用产品市场也将失去,后果不堪设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稀土老大可能又要回来了。稀土价格低了,有些人会说外国人占便宜了,其实占不了多少便宜,而且会越来越少,因为我们稀土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深加工高附加值和新材料及应用产品的出口比例越来越高,初级原料产品基本不出口了,不是国家限制,企业也不会出口,比如混合氯化稀土,过去日本、法国买回去作为分离原料,现在哪个企业也知道要把鐠钕提取出来,况且国外稀土生产企业基本都被我们挤垮了,留下的不多了,规模也不大了,当然还会有人把我们出口的单一产品再加工,像《保卫战》书中说的“高纯的单一稀土化合物在整个稀土产业链中只不过是初级原材料,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再先进,也不过是为国外提供更好、更纯的原材料”,我把作者的这段话拿出来有两个目的,一是证明国外有买中国的高纯产品回去再加工的情况;二是要把这段话暴露给大家,认真细致品赏。我先把他的技术错误指出来,“高纯的单一稀土化合物在整个稀土产业链中只不过是初级原材料”,这句话是不对的,“稀土产业链”是指那些生产以稀土元素为主体(成分和功能)的产品企业集群,像荧光粉、电池都是以稀土元素为主题成分和稀土功能为主的产品,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都算在稀土产业链上,而汽车、风力发电机都不能算成稀土产业链,它们已是另外一种产业。整个稀土产业链包括采矿、选矿、冶金提取,分离提纯、新材料,应用(器件)等相关企业。冶金提取包括湿法和火法冶金,分离提纯也有火法和湿法,冶金提取也有直接做材料用的产品如用于钢铁中的稀土合金材料,分离提纯也有直接做材料应用的产品,如高纯氧化镧直接用于光学镜头镧玻璃。单一稀土生产是整个稀土产业链中的中间偏后部分,单一稀土产品又是整个稀土产业的核心部分,特别是现在,应用了徐光宪先生的萃取串级理论以后,几乎所有的稀土产品都是以单一稀土元素为基或为主,怎么能把高纯单一稀土化合物说成是“整个稀土产业链”的“初级原材料”呢?作者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他是故意的,为什么他要故意呢?他要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要竭力贬低中国稀土产业的冶金提取技术,他把最有中国技术特色的、具有分离和提纯双重功能的萃取串级理论技术也说成只不过是“初级原材料”的生产技术,还说:“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再先进,也不过是为国外提供更好、更纯的原材料”,也太自不量力了,你们能看出和感觉到他在说“只不过”“再先进”“也不过”那种极端鄙视和不屑一顾的眼光和口吻么,我是强烈的感觉着。人们也许会问,他在书中多次提到徐先生的为中国稀土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串级萃取理论,作者在序言中写道:“这一技术在国内推广后,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稀土分离领域的领头羊”,作者在书中也说:“正是在徐光宪提出的串级萃取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才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稀土大国”。作者在后面为什么又要竭力貶低徐光宪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分离提纯技术呢?因为在他的书中有句名言:“稀土在中国,技术在国外”是中国稀土产业的经典写照(168页)。所谓“经典”,就是在一个时代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方面,这么说都是符合中国稀土产业实际的。他是为了证明中国稀土产业没有什么技术,技术都在国外,不得不把串级萃取理论也一起推下去,所以,我们对那些当面奉承说好话的人,不要太相信他内心的真实性。

我们再回过头来说稀土价格,稀土价格低了,外国人挣了钱了,是的,他们加工后再返卖国内,也是有的,我们每年进口稀土不到我国出口的十分之一,价格也不是很高,作者说的以高几十倍甚至上千倍的返卖国内,怕是很少几乎没有,有进有出,正常现象,我们的钢铁、有色金属、粮食、消费品,哪个不是有进有出?这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不让人家挣钱,是红眼病。在稀土上,外国人只是捞点小钱,我们是挣大钱的,因为稀土市场,主要消费市场已经转向国内,中国要占世界市场的三分之二,比如2010年国内稀土消费量达8.7万吨,出口稀土冶炼分离产品只有3.46万吨,创汇9.4亿美元,国内消费占71.5%,出口占28.5%,如果因为价低少创汇2.85亿美元,则国内也少收入7.15亿美元,如果稀土产品在国内都被应用了,则可增加10倍~100倍的效益,也就是前面国内少收人7.15亿美元,则后面的材料和应用可增加71.5~715亿美元的效益,国内外共减少10亿美元,我们不是挣了大大头了吗,外国人不是挣了个小小头么,我们现在是生产和消费占绝对优势的稀土大国,稀土产品作为稀土产业链的主体和关键产品,其价格的合理性非常重要,而稀土价格的波动对材料和应用的影响最大,在2000年~2005年正是稀土被认为卖成“白菜价”的时候,业内不少人看到这一期间我国稀土磁性材料的稀土消费量5年增长了5倍,磁性材料产量从7000吨增加到35000吨,这些增加的磁性材料产品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效益,这还仅仅是磁性材料,这就表明,稀土价格较低的时候,恰恰是应用发展最快的时候,前面少卖的钱,后面的应用会成倍甚至几十倍的补回来。因此,稀土产品的合理价格应该是能够促进整个稀土产业链的发展。不要只看到不利的一面。现今世界稀土产业格局对中国是有利的,国际稀土产业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成中国的稀土产业,在中国的稀土消费市场占世界三分之二(2009年中国占世界稀土消费量的65.31%,2010年占66.91%,2011年占72.55%)以上的情况下,稀土产品价格低了,对外国人有利,对中国更有利;稀土产品价格高了,对外国人不利,对中国人更不利。合理的稀土价格应该是在整个稀土产业链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利润得到合理的分配。

4. 22年(1989~2010)稀土出口价格(万美元/吨)分析

经测算22年的平均出口价格为1万美元左右,应该看成是正常的价格,波动在50%左右也应该认为是正常的,跌幅达到50%以上或涨幅达到1倍以上,应该认为偏离了正常价格,稀土出口价跌幅超过正常价格50%以上的只有三年,最低的一年平均出口价也超过人民币两万元一吨,也没有低于白菜价,卖成白菜价的也有,就是氧化铈,氧化铈最低卖到10块钱1公斤,不能因为氧化铈卖了白菜价,就说整个稀土卖成白菜价,氧化铈确实是稀土餐桌上的大白菜,它占了稀土的一半,它的产值却不到5%,稀土餐桌上还有鱼肉虾蛋,就是镨钕铽镝,它们占了稀土产值的绝大部分,不能只见白菜,不看鱼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把3年或6年的低价说成“用卖土的价格廉价卖了20多年稀土”,虚头不能这么大,也太夸张了,什么“土”能卖到一万美元1吨?是三合土还是大烟土,只有那些对中国稀土一无所知或毫无感情的人才能说出这样刻薄的话来,国人有句损人的话,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只是告诉大家,稀土从来没有卖过土价钱。

还有些关于贱卖的说法要澄清,书中说:“由于中国的稀土应用技术落后,稀土分离企业的大客户都在国外”,“出口一旦停止,就意味着企业濒临破产,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争相降价以讨好国外用户”,“由于企业之间为了生存引发的恶性竞争,致使中国稀土只卖出了土价格”,我前面已经说过,1998年引发的价格下跌主要是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首先是东南亚经济危机,然后接着是国内国企脱困时期,同期国际经济出现萎缩,使稀土价格大幅下跌,从1998年的出口均价1.02万美元跌至2003年的0.36万美元,跌幅达60%以上,而在1989年~1998年的10年间稀土出口价格比较稳定,出口量从9154吨增加到44700吨,近5倍,并未显出中国稀土企业之间生死存亡的恶性竞争像作者说的那么严重,同样从2005年开始,国内外经济形势好转,稀土价格显著回升,出现产量和价格稳步增长,出口产品结构又发生重大变化,稀土产品出口比例逐年下降,新材料产品不断上升,也没有见到稀土企业之间的生存竞争像书中写的那样可怕,我只是劝告作者不要把中国的稀土企业看得一团糟,要正确客观的认识。

中国廉价稀土出口使国外大量囤积储备,情况究竟如何,书中说:“日本从中国大量进口的稀土被直接囤积在海底以备后需”,“日本是中国廉价稀土的最大受益者,目前,日本的稀土储备量已足够其使用20年(也有媒体说40年)”。不知这些数据来自何处,可靠性如何,暂且不说,我们只能分析一下日本的进口和消费的情况,日本从1975年到1993年的19年间共消费稀土69526吨,主要从美国、法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进口,90年代以后,中国稀土才大举进入日本,这期间(90年代前)应该没有什么储备,总量才不到7万吨,而且中国的“廉价稀土时代”还没有到来,如果真要说中国的“廉价稀土时代”是在1999年以后到2004年的6年时间,出口均价在0.5万美元/吨,2005年开始回升到0.61万美元/吨,2006年上升到0.9万美元/吨,2007年猛升到1.68万美元/吨,2000年以后日本的年稀土消费量到2万吨以上,最高2008年达到34700吨,从2010年的33000吨以后快速下降,到2012年的消费量降至22000吨,从中国进口的稀土在2000年以后到2005年期间,一直在20000吨到24000吨,最高的2006年达到25883吨,一般说来,还不能完全满足日本的需求,其不足部分,按书中的说法靠走私满足,如果这样,哪里还有储备呢?还说可用20年,甚至40年,按日本每年需求下限20000吨计算,需储备40万吨~80万吨,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另外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主要是氧化铈、氧化钇、氧化铕、金属钕、金属镝、氧化镧和金属镧,还有磁粉和速冷磁片等产品,主要供磁性材料、储氢材料和电池、抛光粉和荧光粉等几大日本稀土应用领域,这些产品中金属类产品是不能储备的,因为时间长了要变质,甚至全废了,氧化物中储备镧和铈则毫无意义,它们是稀土中的大白菜和萝卜,日本人比我们鬼,他们才不会储备氧化镧和氧化铈呢,但储备氧化钇到是有可能的,因为氧化钇在“廉价时代”的确很便宜,现在更便宜了,而且氧化钇的潜在应用意义很大,特别是在发光材料、激光材料、精密陶瓷和超导材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我们江西应该十分注意氧化钇的出口问题,要说国家储备稀土的事,什么都可以不储备,唯有氧化钇要储备。但绝不要储备在海底,一场海啸和地震一来,会冲得无影无踪,相信日本人也不会把稀土藏在海底。从以上分析,书中说的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可用20年~40年的稀土储备或藏到海底的说法是不太可信的。

还有一种说法:“在市场价格低迷的时候,其他国家则趁中国出口厂家低价竞销之机大量购买,增加储备,每当稀土价格略有上涨时,外商就停止采购,转向使用库存”,情况也不是这样,在价格低的时候并没有大量购买,也是比较稳定的,在价格最低的2002、2003、2004年,日本从中国的购进量为23311吨、22719吨和24241吨,基本在同一水平,不存在大量购进,增加储备;同样在价格涨时,也没有减少购买,更没有停止购买。2006年在对日本出口的稀土平均价格比上年增涨了50%,同期出口量还增加了7%,涨价了,不是停止了购买,反而增加了购买量,完全不像作者说的那样。我们说话、写书都要注重事实,有依据,而不是想当然,所以然。

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保卫战》一书中并不都是谎言,但却有不少谎言。

Baidu
sogou